与曹操的互不侵犯条约并不仅仅是口头的约定,在与曹操青梅煮酒之会后,刘泽又在许都盘桓了十数日,将这份条约落实到了书面文本上。尽管这个五年之约刘泽未必相信曹操一定会恪守,但最起码在最初的几年,曹操将与袁绍相争与河北,是无瑕南顾的,这无疑给自己经营南方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。条约一经签属,曹操便再无后顾之忧,可以全力以赴地迎战袁绍。同样对于刘泽而言,没有了北线曹操这个最大的威胁,调兵遣将就更加地得心应手了。这份条约,对双方而言,是一个双赢的结果。
同时这份条约还有一些附加的条款,诸如双方互派驻节使者,通商贸易等等。由于战祸隔绝,南北方的交通断绝,商路不通,货物贸易陷入停顿。刘泽这一次提出了恢复商路的提议,很快得了曹操的赞同,北方战乱频仍,天灾*不断,最让曹操头痛的就是粮食短缺,尽管曹操实施了屯田,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粮食的供需矛盾,但在春荒的时候,粮食的价格经常会飙升到上万钱一斛甚至十几万钱一斛,民多不堪,人竞相食,人吃人绝对不是什么稀罕事。而刘泽治下的徐州,仓禀盈实,粮价平稳,如果将徐州的粮食能运到兖豫来,足可以解决掉粮荒问题。
而北方的煤炭铁矿马匹之类的物资也是徐州所匮乏的。可是问题就随之而来了,对于粮食盐铁马匹这些战略物资,双方都想着多从对方那儿得到些,少给予对方一些,毕竟这些物资对于双方而言,都是严格管控的。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,双方就双边贸易的物资品种和数量进行了初步的约定,算是解决了商路开通的难题,至于后续的如何操作,双方一致决定,互派使者来协商处理。
商业贸易永远都是双刃剑,解决了己方的困难,却也弥补了对方的短缺,自己力量壮大的同时,对手的实力也在提升。对于刘泽而言,马匹和铁矿无疑是最紧缺的物资,战争之中,战马和兵器装备的消耗是巨大的,而徐州本身不产这些东西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让刘泽很伤脑筋。而粮草短缺一直是曹军的瓶颈,历史上官渡之战,曹操就因为缺粮而差点放弃,许攸投奔曹操的时候,曹营之中已无三日之粮。此次开通贸易,徐州的粮盐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官渡前线,解决掉曹操的燃眉之急。
但曹操也是精明的,不可能全面放开贸易的数额,对于马匹和铁矿这些战略物资的管控更是严上加严,严格地限定了交易的数额,不过对于刘泽而言,这也是此次许都之行能拿到的最好的结果了。
官渡那边激战正酣,刘泽自然也不可能歇着,针对下一步的战略动向,刘泽召集起了所有军团正副都督和参军谋士们来共商大计。
摆在徐州面前的,有两个进攻的目标,一个是江东的孙策,另一个是荆州的刘表。
陈登首先道:“主公身为朝庭敕封的扬州牧,对江东四郡拥有统辖之权,现在孙策在江东不奉号令,不遵王命,主公起兵而讨之,名正而言顺。何况江东之地有长江之险,又有鱼米之乡之谓,土地广袤,主公若得江东,坐拥半壁江山,足以有称雄天下的资本。”
徐庶持不同的意见,道:“江东之地,已为孙策所得,自孙坚以来,孙家在江东的根基稳固,国险而民附,彼更利用长江之险,与徐州相峙。元龙的建议固然是好,但若想图谋江东,首先得解决如何渡江的问题,我军乃北军,马战步战样样堪称是精锐,但水军却是软肋。江东兵强,强在水军,我军若无战胜江东水军的能力,如何才能突破江东扼守的长江防线?长江防线不破,江东水军未灭,江东之地便是可望而不可得。”
徐州军强,强在陆战,这一点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,虽然这几年在广陵刘泽也令张郃组建了一支水军,但无论是规模上还是人员的素质上,都和江东的水军有着天壤之别。刘泽的军队,皆是北兵,骑马在行,乘船就差强人意了。何况长江上水流湍急,想要练兵,徐州境内可没有象江东的太湖鄱阳湖这样的大湖大泽,所以徐州的水军一直没有成建制,这也是一直以来让刘泽很头疼的事。
陈登道:“长江虽险,但江东军也不可能处处布防,我军可以择其一处而突破,一旦进入江东之境,便可充分发挥我军的步骑优势,先取丹阳,次下吴会,一步步地蚕食之。江东水军优势必然尽失,彼时再取江东四郡,易如反掌。”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