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书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藏书阁 > 大国崛起1857 > 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

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不要了?好,把地契拿来!”

五百亩沙田而已,还是最靠海边的地方,不发展海运,这里就是最贫瘠的土地,值不了几个钱,真要出二十多万两银子,把邓家卖了都不够。

看着已经年迈的邓文举低着头走出去,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的样子,朱敬伦还真的是于心不忍,对自己的百姓玩弄权术,这良心上真的过不去,真不知道那些老前辈们这么玩的时候,是怎么做到心安理得的。

总之地契到手了,叫来赫德,把地契给他。

赫德已经来了两天了,朱敬伦专门让他来的,这时候有一个能跟英国人沟通的手下,做事更方便一些。

而且通过这件事朱敬伦知道某些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,有些大势是挡不住的,比如九龙发展的大势。

其实九龙这一带,朱敬伦一直按着不发展,哪怕英国人取得了一些权力,但是单凭商人的力量,到底薄弱了一些,朱敬伦不发展这里的原因就是,认为这里发展起来,会给香港岛提供一个发展的腹地。

罗便臣是1859年接替包令的,而他上任后,最重大的业绩就是香港填海,这填海可是包令时代就开始的,到他手里完成而已,也就是说早在第二次鴉片战争进行的时候,香港的土地就不够用了。

一座小岛,大半是山,能有多少土地存量,而且跟贸易相关的仓库总不能建到山上去,总督府可以在山上,你让来往运输的货物和上山下山的,无论是用苦力挑着,还是用马车拉着,这成本上就不可能接受的了。

所以他们才想割让九龙,结果英国政府比较理智,或者说上层对香港并不看重,放弃了对这里的管辖权,换来了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权力,比如居住权、买地权等等。

但老百姓不认同,砸了他们刚刚建好的仓库。

按着九龙不开发,去大力发展赤湾一带,是朱敬伦出于限制香港的发展,为将来收回香港降低难度,毕竟一个始终需要投入的海岛,与一个繁荣的世界港口,让英国人放弃起来更容易一些。

但现在看来,商人赚钱的动力是遏制不住的,地区发展的大势也是遏制不住的。

九龙必须得到开发了。

这就是叫赫德来的目的。

“你上次不是报告说赤湾一带的土地不够用,想要开辟妈湾、三湾一带的土地吗?都准你了。而且九龙这里也划归进港区,归海关管理吧。但我只提一个目标,九龙一定要比香港岛发展的更好。”

赤湾港已经开辟了两侧的海岬,赤湾村的老百姓观念也有所改变,现在过去的天后庙街市的土地,已经高价租给了新安厘局,可以说港区四周能利用的土地,都已经利用上了,但是土地依然不够用,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大商行不说,广东地区上千的商人都涌入了这里,甚至福健一带的商人也在这里卖地做生意,把地价吵得高的不像话,每亩地已经到了五千多两。

就这,赤湾相比上海还算是便宜的,后世美国学者罗兹?墨菲统计过上海的地价数据:“1852年,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英亩售价50英镑,到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一万英镑。”

一万英镑,折合三万多两白银了。

赤湾既然得到了充分的开发,赫德就打算开辟新的港口,赤湾卖地的钱,也让他有能力开辟新的港口,所以提出要开赤湾两侧的妈湾和三湾,尤其是三湾地区的蛇口一带,赫德认为十分有开发价值。

但他当时出于财政考虑,觉得三万的土地还有上涨的空间,能给他挣更多的钱。

现在既然九龙都必须开放了,那也没道理按着那两个地方,自己得到的钱少了,商人留下的就多了,商业发展就更快了,土地财政也要适可而止。

赫德一听朱敬伦将这么大一片区域都交给他,也有些高兴,光靠一个赤湾,真的很难做到世界第一,这就跟香港一样,香港土地潜力不够,光靠一个赤湾,其实也是潜力不够。

九龙是交给赫德了,但这里复杂的问题很难解决,复杂的产权制度,大量非官方程序的土地纠纷,这些麻烦事情不解决,日后会遇到更加麻烦的事情。

洋人取得的特权,在利益驱使之下,他们会一次又一次的试图在九龙站稳脚跟,跟华人一次又一次的冲突,这些麻烦事情的根源就在与清朝政府的不作为,官员们的懒政怕麻烦,疏忽了管理,老百姓怕官府纠缠,怕小吏敲诈,不愿意去登记,造成了大量私契,这才造成产权的混乱。

朱敬伦叹息一声看来改革得进入更深的层次了:

“港区司法以后也归你管,你得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国情的司法制度出来!”(未完待续。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