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书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藏书阁 > 乱扯西游释厄传 > 第七十回 朱元璋转圣 须菩提成佛

第七十回 朱元璋转圣 须菩提成佛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007小说网 www.007xsw.info,最快更新乱扯西游释厄传最新章节!

孙悟空,全书的灵魂人物,是吴老爷子最看重的。

西游记开篇就介绍了猴儿的身世,天产石猴。其实我们现在也明白了,悟空其实是佛家的一个高级人物转世,这个高僧为何要转世哩,不太清楚,老吴的意思或者是应劫罢。

须菩提尊者,名字翻译为汉语的话,就是众善之相。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鸠留的儿子,出身于婆罗门教的家庭。从小就聪颖无比,但是相当的顽皮,看旁的什么人和事物都不顺眼。

那么他就长大后,就遇到了佛陀,交谈之下,对其心服口服。于是放弃自己的婆罗门教徒的身份,转而拜投佛教。

在修行过程中,据说每次化缘都专门去有钱人家里化缘(迦叶尊者专门找穷人,舍利弗尊者则统统接纳。咱们看西游记里面猴儿对钱的态度,就明白一些了的)。

修行日渐圆满之后,因为须菩提尊者智慧过人,便成了佛陀之下解空第一弟子。

老吴对其很感兴趣,于是安排其转世,或许是应劫,也可能是旁的因素。无论是什么原因,孙悟空的所谓“前世”,须菩提是最符合的人选,其他人都靠不上边的。

那么须菩提转世了,自然是要找个山灵水秀之地,后来的故事也就是西游释厄传的内容。

如来一看,须菩提要重生了,却困难重重,就动了心思。和太上老君做了交易,在花果山布局设置一番,其本意是要将自己的罗睺罗尊者也给转世成佛,估计是想要让罗睺罗尊者顺利接班啊。于是就又安排了个天大的局,教导孙悟空,令其转成了个石猴,自己也自作聪明,变作须菩提祖师,仅仅传授了猴儿一些小本领,能凑合着悟空就行了也足够了,猴子是最好的嫁衣(八戒沙僧更是陪衬,玉龙属于附加品,是计划之外,天庭塞给的),目的是成全唐僧。

但是猴儿太聪明了,逐渐的就明白了一切,回忆起了前生,于是和如来斗法,由悟空继而解空,如来也无可奈何,权衡之下,只好让大圣也终成斗战胜佛。

很多高级神仙都知道也明白是怎么回事,但谁也不肯揭穿,各怀心思的,有的帮助猴儿,有的使坏,有的巴结。

不过呢,这个孙悟空的前世还不是须菩提这么简单的,其实更应该说是菩提和须菩提的合并人物。菩提就是悟心,但这个菩提呢,老吴还将道心、儒心还有更朴实的人心都给揉合到了一起,那是叫个相当的复杂。

这都是西游记中表面上的隐含故事,深入分析也没用大的意义。因为老吴是拿大圣映射了朱元璋的,老朱是猴儿的核心,再后来又隐指了朱祁镇和朱祁钰穿插在内。这才是西游记作者,吴承恩的真正目的,是为了劝谏万历皇帝的。

老吴也没办法,这个朱元璋的璋字,是不带金字旁的。然而朱元璋给后代起名的规则是从孙子辈开始的,儿子辈还全是木。这就造成了矛盾,那么朱元璋的五行属性就有意思了,按说应该是水(水生木么),但老朱一点“水”性也没有啊。无奈之下,还必须得写进去西游记才行的,因为这是核心人物呀,只能也必须将朱元璋定为金属性。

朱元璋,明史记载,字国瑞,先世家沛,徙句容,再徙泗州。父世珍,始徙濠州之钟离。生四子,太祖其季也。母陈氏,方娠,梦神授药一丸,置掌中有光,吞之,寤,口余香气。及产,红光满室。自是夜数有光起,邻里望见,惊以为火,辄奔救,至则无有。比长,姿貌雄杰,奇骨贯顶。志意廓然,人莫能测。

就是说,朱元璋的先人最早是生活在沛地,后来迁徙句容、泗州,到了他爸爸的时候,搬到濠州的钟离那个地方定居了。朱元璋哥四个,他是老三。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生产之前,梦见个神仙给了个药丸,就吃了。等到了夜里,要生朱元璋的时候,忽然红光大作好几回。邻居还以为着火了,就过来要帮忙的。等朱元璋长大了,长得英雄气概不凡的。

这个皇帝诞生么,从来的历史记载一般都这样的。

老朱十七岁的时候,父母哥哥相继过世,还是在村民刘继祖的帮助下,下葬入殓的。朱元璋自己也没办法,只好去皇觉当了几年和尚,中间还要过饭的。

此时乃是元末,天下大乱,群雄纷纷揭竿而起。朱元璋为躲避战乱,和尚都做不成了,也就投奔了郭子兴的义军(郭子兴附属于韩山童的红巾军)。

郭子兴很看好朱元璋,将自己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老朱为妻。这个时候,老朱也就给自己起了大名,不叫“朱重八”了(元朝的时候,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有大名的,所以民间都以生辰为名字)。

朱元璋打仗很有一套,在攻打滁州的时候,遇到了李善长,交谈之下很是投机,于是老李就投靠了老朱。这个时候,张士诚已经在高邮称王的。

老朱的势力逐渐扩大,有谋士朱升提出了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偷偷的继续韬光隐晦,暗地里壮大自身。

1356年,张士诚和元军展开大战。老朱趁此机会,终于攻克了集庆,就是后来的应天,再后来的南京。当然朱元璋也和元军作战,但是规模都小一些。朱元璋的成事,很大的原因在于,元朝没拿他当回事呢,光顾着和张士诚、刘福通、方国珍、徐寿辉他们干了。这个也可以理解,成王败寇么,只要赢了,什么都好说。

这个时候,各方势力犬牙交错,进入了拉锯时期。

1360年,刘基(刘伯温)投在朱元璋门下。

1361年,朱元璋称吴国公。

1363年,朱元璋灭陈友谅(陈友谅最早是徐寿辉的部下的部下,后来最终夺取了徐寿辉的势力)。

1364年,朱元璋称吴王,为了区分和张士诚的吴王,分别作为“西吴”和“东吴”。

1367年,朱元璋消灭张士诚(张士诚在江南部分百姓的口碑里甚至要超过老朱的,因此老吴就将张士诚给映射了二郎神,在书里和孙悟空先争斗,最后把酒论弟兄)。

也是在这一年,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、常遇春为副将军(西游记里面的崩芭、马流估计就是映射了二人的),率领大军25万,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”,要将元朝的蒙古人彻底赶出中原。朱元璋北伐部署,先取山东,撤其屏蔽;旋师河南,断其羽翼;拔潼关而守之,据其户槛。然后进兵大都,不战而克;鼓行而西,云中、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。同时,任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,何文辉为副将军,取福建;杨璟、周德兴、张彬取广西。

同年,方国珍投降。

1368年朱元璋建国号大明,建都南京。立马氏为皇后,世子标为皇太子。以李善长、徐达为左、右丞相。

同年,明军攻克大都,标志着元朝灭亡。

在这年三月朱元璋命翰林学士朱升修《女诫》。“治天下者,修身为本,正家为先。正家之道,始于谨夫妇后妃。虽母仪天下,然不可使预政事。至于嫔嫱之属,不过备职事、侍巾栉。若宠之太过,则骄恣犯分,上下失序。观察历代宫闱,政由内出,无不酿成祸乱。内嬖惑人甚于鸩毒。唯有明之主,能防患于未然,昏庸之主,莫不为其惑”。

没过几天,朱元璋在奉天门与刘基论兵事。老朱言道,“克敌在兵,而制兵在将。兵无节制则将不任,任将非人则兵必败。两军相决死生成败之际,有精兵不如有良将。”刘基拍马屁道,“每见陛下筹划帷幄,未见得制胜,而能摧锋破敌,动若神明。才知任将在陛下。若将帅之利,不若是陛下妙算。陛下常不拘古法而取利,难能可贵。”朱元璋继续说道,“所谓兵,即谋。因敌制胜,切实出发,岂能泥于古法!朕尝亲当矢石,观战阵之事。开阉奇正,顷刻变化,犹风云无常,无暇虑古法,随机应变耳。”

又过了一个月,朱元璋警戒宦官,莫言及国事军事。只可使其供洒扫,给使令、传命令而已,绝不能令其预政典兵。汉、唐之祸,虽说是宦官之罪,但实在是君主宠信的结果。若使宦官不得预政、典兵,他们想为祸乱,也无隙可乘。

四个月后,老朱大谈用人之道,“用人之道,因材而授职。譬如良工之于木,小大曲直,各当其用,则无弃材。人也是如此。有大器而乏小能,或有小能,不足以当大事。如何授官任用,关键在于审察其宜。又如骅骝之材,能历险致远,若使攫兔,不如韩卢;铅刀之割,能破朽腐,若解全牛,必资利刃,因此,国家用人,当各因其材,不可一律。否则,人材不得尽其用,而朝廷有乏人之患”。

年底,朱元璋劝诫功臣要居安思危,“起布衣,历战阵,十五六年,才得成功。朕今为天子,尔亦任荣显、居富贵,其中甘苦,各有体会。当四方豪杰并起,互相攻夺。朕提孤军应敌,屡陷危难,但我在每次出战之时,皆告诫将士勿妄杀,勿毁民居,此心简在上帝,才有今日。需思之,旧元之将帅,轻裘肥马,气焰赫赫。君臣不思祖宗创业之难,骄淫奢侈,只顾一身逸乐,不思生民疾苦。一旦天更其运,不但不能保其富贵,遂致丧身灭名。今天运历数在朕,何敢骄怠!常恐政事废缺,日慎一日。除犒赏将士、宴百官,享劳外使,未曾设宴为乐。尔亦须勤身守法,勿忘贫贱之时,勿为骄奢淫佚之事。这样便可身常荣,家常裕”。

大家知道,朱元璋后来大杀功臣,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老朱曾经给他们点过醒的。

朱元璋格外重视子女教育,专门建大本堂,取古今图籍藏之其中,又征四方名儒教太子、诸王。

1369年,朱元璋在鸡笼山设立功臣庙。亲定功臣位次,以徐达为首,次常遇春、李文忠、邓愈、汤和、沐英、胡大海、冯国用、赵德胜、耿再成、华高、丁德兴、俞通海、张德胜、吴良、吴桢、曹良臣、康茂才、吴复、茅成、孙兴祖凡二十一人。

同年常遇春胜利回师途中病死(1330-1369年)。遇春字伯仁,安微怀远人,追封开平王。

令中书省臣编撰《祖训录》,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,该录于1375年完成。

老朱重视全国文化教育,“为学之道,志不可满,量不可惬,意不可矜。志满则盈,量惬则骄,意矜则小。盈则损,骄则惰,小则卑陋。所以,圣人之学,以天为准;贤人之学,以圣为则。若局于小而苟于凡,岂能充广其学!”下诏命郡县并建学校。府学设教授一人、训导四人,生员四十人,州学设学正一人、训导三人,生员三十人;县学设教谕一人、训导二人,生员二十人。师生月廪食米每人六斗,有司给以鱼、肉。学官月俸,多少不等。学者专治一经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设科分教,务求实才。

1370年,大封功臣,李善长韩国公,徐达魏国公,李文忠曹国公,冯胜宋国公,邓愈卫国公,常遇春之子常茂郑国公等“六公”;汤和中山侯,唐胜宗延安侯,陆仲亨吉安侯,周德兴江夏侯,华云龙淮安侯,顾时济宁侯,耿炳文长兴侯,陈德临江侯,郭兴巩昌侯,王志六安侯,郑遇春荥阳侯,费聚平凉侯,吴良江阴侯,吴桢靖海侯,赵席南雄侯,廖永忠德庆侯,俞通源安南侯,华高广德侯,杨璟营阳侯,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,朱亮祖永嘉侯,傅友德颍川侯,胡美豫章侯,韩政东平侯,黄彬宜春侯,曹良臣宣宁侯,梅思祖汝南侯,陆聚河南侯合计二十八人(是模仿了汉光武帝刘秀封了云台28将);汪广洋忠勤伯,刘基诚意伯(总的来说,刘基封伯爵还是公正客观的,毕竟投靠老朱比较晚是在1360年,而且还在元朝任过职,后世对此颇有异议,实乃出于主观偏爱)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